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谢灵运 谢灵运〔南北朝〕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嫋嫋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罇。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静的小屋筑在险峻的山崖上,我高卧石门山上,四周白云缭绕。
崖边小路上长满滑腻的绿苔,纤弱的葛藤从崖上垂落,没有人敢拽着它攀高。
轻柔的秋风吹过之后,青绿的春草又开始繁茂。
远游的好友一去不回,聚会的佳期,何时再来。
那华美如玉的坐垫上已罩满了灰尘,金杯中注满了清醇的美酒,又能与谁共同一醉。
湖面上波浪滚滚,不见归来的船帆,我攀援桂枝徒然张望,无奈地承受着离愁的煎熬。
思念之情,像云天一样深远,孤影独处,又怎能把满怀的愁绪忘掉。
俯身捧起岩下清澈的潭水,洗一把脸,拾头仰看,茂密的树枝间猿群在哀鸣,在荡跳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谢灵运《游名山志》说:“石门山,两岩间微有门形,故以为称,瀑布飞泻,丹翠照曜。”自宋少帝景平元年(423)辞去永嘉太守回到家乡始宁之后,诗人不久便在石门山上修筑了新居,该诗即为诗人石门山上新居落成之后所作,时间大约在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或二年(425)。

参考资料:完善

1、 丁福林编选.《谢灵运 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第67页

赏析

  诗题四句,带有描述性质,与一般诗题立意不同,旨在突出对石门新居溪山林泉的喜爱之情。

  发端二句,入手擒题,出语峻峭。新居既险且幽,已见迥绝尘寰之意,又以石门披云高卧衬出山势、新居之高,点带出高蹈之情,将营建石门新居的目的和高卧云山的情怀尽皆吐出。三四两句是前两句的补充,写山径苔藓满阶,难以行走,路边葛藤又很柔嫩,无法攀援,点明人迹罕至,与世远隔,石门新居险幽高远的景色也生动地烘托出来。

  “嫋嫋”以下十句,写对好友的怀念。当时,诗人的同道好友孔淳之、王弘之、僧镜游居于始宁、剡县、上虞一带,彼此相去不远。大约在石门新居初成之时,他们曾来欢聚同游。后来,友人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是一首五言古诗。诗题四句,写石门新居险幽高远的景色,旨在突出对石门新居溪山林泉的喜爱之情。“嫋嫋”以下十句,写对好友的怀念。诗的最后六句,则由写景转而为议论,进一步表述作者对生命之“道”的体悟。由景入情而又化情入理,情、景、理交融变化,从而丰富了诗作的内涵,显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灵世界。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146篇诗文  256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孟门山

郦道元 郦道元〔南北朝〕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近代吴歌·独曲

鲍令晖 鲍令晖〔南北朝〕

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
谁能空相忆,独眠度三阳。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闺妇答邻人诗

许瑶之〔南北朝〕

昔如影与形,今如胡与越。
不知行远近,忘却离年月。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